当前位置:首页>武乡县人民政府>政府信息公开目录>文件公开>政府文件
字体大小:【大】 【中】 【小】
索 引 号:000014349/2023-51492 | |
发文字号:武政发〔2023〕25号 | 发文时间: |
发文机关:武乡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 主 题 词: |
标 题:武乡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推进武乡县气象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 | |
主题分类: | 发布日期:2023-10-09 |
各乡镇人民政府,武乡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管委会,县直各有关单位:
《关于推进武乡县气象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已经县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武乡县人民政府
2023年10月7日
(此件公开发布)
关于推进武乡县气象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和考察调研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推动武乡县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的通知》(国发〔2022〕11号)和《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晋政发〔2022〕27号)及《长治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推进长治市气象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长政发〔2023〕10号)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准确把握气象事业科技型、基础性、先导性社会公益事业定位,以提供高质量气象服务为导向,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努力构建科技领先、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人民满意的现代气象体系,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全方位保障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为推动武乡老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支撑。
(二)发展目标
到2025年,基本形成与武乡全方位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需求相适应,具有武乡特色的更高水平的气象现代化体系。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能力不断提升,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充分发挥,气象综合实力进入全市第一方阵。
到2035年,武乡气象科技水平与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高,以智慧气象为主要特征的气象现代化基本实现,布局优化的监测系统更加精密,无缝隙、全覆盖的预报系统更加精准,气象保障国家重大战略和服务武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全县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稳步提高,高质量气象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气象综合实力进入全市一流行列。
二、工作任务
(一)夯实气象高质量发展基础
1.建设精密气象监测系统。健全综合气象观测体系,调整优化站网布局。在洪水镇、蟠龙镇和故城镇分别建设预防泥石流地质灾害气象观测站,增强预防地质灾害气象服务保障能力。在全县人口密集区、地质灾害易发区、特色种植产业区、主要交通干线、重点防汛河段和水库、重点林区、旅游景区等易受气象灾害影响的敏感区加密建设气象监测站点。推动土壤水分和固态降水等观测仪器在乡镇的布设。科学布设闪电定位仪和大气电场仪等设备,建立雷电监测预警网。围绕能源、交通、生态、农业、旅游等服务需求,推进专业气象服务观测站网建设。完成自动气象站升级迭代。完善气象观测质量管理体系。依法保护气象台站探测环境。鼓励、引导和规范社会气象观测活动,实现气象观测资料共享。(责任单位:县气象局、县发改科技局、县财政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2.构建精准气象预报预警系统。依托国省市三级气象部门科技支撑,建立从气象实况监测到短时临近、短中期无缝隙衔接的预报订正业务,提升分灾种、分区域、分时段、分强度、分影响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精准预报应用能力,提高中小河流洪水、山洪灾害、地质灾害、流域区域洪涝、森林草原火灾等气象预报预警能力,逐步实现提前1小时预警局地天气、提前1天预报逐小时天气、提前1周预报灾害性天气、提前1月预报重大天气过程、提前1年预测气候异常。(责任单位:县气象局)
3.打造精细气象服务系统。推进气象服务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充分依托数字政府系统建设资源,夯实气象服务基础支撑,构建“云+端”气象服务新业态。坚持创新驱动,加强气象服务核心技术研发,发展基于需求、基于位置、基于场景、基于影响的气象服务模式,探索构建气象服务大数据、智能化产品制作和融媒体发布平台,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精细化气象服务产品和服务体系。建立气象部门与各类服务主体互联互通机制,促进气象信息全领域高效应用。(责任单位:县气象局、县工信局)
4.完善气象信息支撑系统。加强气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构建规范高效的信息网络架构。在确保数据安全的前提下,建立健全气象数据资料交互共享机制,推进气象数据业务建设和跨部门融合应用,开展气象数据深度挖掘和共享服务。强化气象信息化安全体系建设,综合运用信息安全技术手段,提升气象数据资源、信息网络和应用系统安全保障能力。加强气象通信网络建设,完成网络升级提速。(责任单位:县气象局、县委网信办、县工信局、县公安局)
(二)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5.健全气象灾害防御组织体系。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原则,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机制和覆盖城乡的组织体系。实施“网格+气象”行动,将气象灾害防御融入基层网格化社会治理体系,纳入基层基本公共服务,促进气象信息员与社区网格员、灾害信息员、群测群防员等共建共用,提升基层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健全以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为先导的部门联动和社会响应机制,提高突发事件应急救援气象保障服务能力。建立重大灾害性天气停工停课停业制度。(责任单位:县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县委政法委,各乡镇人民政府)
6.优化气象灾害风险管理体系。开展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和成果应用,加强普查成果在重点行业的应用研究。加强国土空间规划、重点工程、重点园区、重大经济开发项目和大型太阳能、风能等气候资源开发利用项目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气候可行性论证,规避气象风险。推进气象灾害风险分担和转移机制,推广并不断完善气象类巨灾保险制度。加强综合防灾减灾示范社区建设,强化重大气象灾害应急演练。健全监管机制,将防雷、人工影响天气等工作纳入县级安全生产考核、综合执法检查等工作中,全面落实气象相关安全管理规定。(责任单位:县气象局、县发改科技局,各乡镇人民政府、武乡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管委会)
7.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健全分灾种、分重点行业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体系。依托长治市气象局加强武乡县局地小气候、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技术攻关,建立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指标。完善重大灾害性天气过程预报预警服务模式,优化递进式气象服务流程。健全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叫应”机制,完善政府主导的气象信息发布和社会再传播机制,畅通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全网免费快速发布“绿色通道”,实现预警信息进村(社区)入户到人。拓展预警信息发布手段,消除预警信息接收“盲区”。(责任单位:县气象局、县委宣传部、县应急局、县融媒体中心,各乡镇人民政府)
(三)推进人工影响天气高质量发展
8.提升人工影响天气保障服务能力。以粮食主产区、经济作物集中种植区、生态保护区、水源地、水库等重点领域和关键区域全覆盖为目标,科学调整人工增雨(雪)、防雹等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布局,到2025年,新建地面标准化作业点2个,高山烟炉5座,扩大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保护面积。加强基层专业化人工影响天气作业队伍建设,按照每门高炮4名,每部增雨火箭2名的标准配备作业人员,建立技术等级评定、考核聘任管理机制,形成稳定的人员待遇保障机制,建设一支稳定、高效、安全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队伍。(责任单位:县人工增雨防雹协调领导组成员单位)
9.形成科学完备的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机制。加强对人工影响天气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人工影响天气领导协调机制,形成组织完善、服务精细、保障有力的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体系,充分发挥建立健全后全县统一指挥、统筹布局、协同作业的人工影响天气指挥作业体系的作用。加强市县、部门、军地之间的沟通协调,建立上下衔接、分工协作、统筹集约的人工影响天气工作联动机制。县财政要完善经费保障机制,加大投入,将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有关经费列入县级财政预算,形成稳定的投入机制,为“全方位、全时段、全覆盖”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提供必需的财政支撑保障。(责任单位:县人工增雨防雹协调领导组成员单位)
(四)提升气象服务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
10.实施气象为农服务提质增效行动。强化农业生产气象服务,围绕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完善农业气象观测站网,发展分区域、分作物、分灾种的精细化农业气象服务技术,构建农作物产前、产中、产后无缝隙、直通式、趋利避害并举的农业气象服务体系,深化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种业振兴气象服务,提升粮食安全气象保障能力。围绕谷子、梅杏、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开展特色产业气象服务,建设特色农业气象智能观测系统,建立完善气象服务指标体系和气象灾害指标体系,开展农产品气候品质评价,打造“气候好产品”等系列气候标志品牌,提升特色农产品附加值,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气象灾害指数研究与应用,增强农业抵御灾害风险能力。(责任单位:县气象局、县农业农村局、县乡村振兴局、长治银保监分局武乡县监管组,各乡镇人民政府)
11.实施城市精细化治理气象保障能力提升行动。科学加密布设县城气象探测设备,提高城市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时空分辨率。推进气象信息融入“数字武乡”建设,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城市生命线安全运行、城市内涝防御和城市生态环境治理气象服务,开展城市综合交通、城市旅游、市民康养等气象服务。强化城市重大活动气象保障服务,完善重大活动气象保障工作流程和机制,提升应急气象服务保障能力。(责任单位:县气象局、市生态环境局武乡分局、县住建局、县交通运输局、县应急局、县文旅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12.提升生态气象监测预警保障能力。围绕“一轴两带”生态保护格局,在城市生态经济主轴、浊漳河生态发展绿带、城西生态融合发展金带布设生态气象观测系统,提升生态环境保护、生态资源开发等工作的气象科技支撑能力。加强生态系统安全气象风险预警能力建设,提升森林防灭火、沙尘暴等气象风险预警能力。建立健全重污染天气数据共享和联合会商机制,提升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及重污染天气监测预报预警和突发环境事件气象应急保障能力,为政府部门提供及时、准确、科学的决策依据。(责任单位:县气象局、县发改科技局、市生态环境局武乡分局、县自然资源局、县林业局、县水利局、县应急局、县住建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13.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科技支撑能力。深入开展气候变化对武乡县生态安全、能源安全、水安全、粮食安全等影响评估和应对措施研究。深化煤电气产、调、运全过程气象服务,探索开展风能、太阳能的资源探测、资源评估、宏观选址、发电功率预测和灾害预警等全链条气象服务,为武乡县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提供气象科技支撑。(责任单位:县气象局、县发改科技局、市生态环境局武乡分局、县住建局、县水利局、县农业农村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14.丰富公众气象服务产品供给。将公共气象服务纳入基本公共服务和财政保障体系,形成保障公共气象服务体系有效运行的长效机制。持续优化公众气象服务产品供给,发展基于位置和气象风险的快速发布、精准推送的分众化智慧气象服务。推进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推进各类媒体气象信息全接入,优化农村、山区以及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获取气象信息的便捷性,扩大气象服务覆盖面。(责任单位:县气象局、县委宣传部、县财政局、县发改科技局、县工信局、县农业农村局、县融媒体中心,各乡镇人民政府)
15.综合提升气象科普能力。将气象科普工作纳入武乡县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推动气象防灾减灾知识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提升全社会气象灾害防御水平和自救互救能力。开展武乡县气象科普馆建设,开发现有气象台站等场所的科普功能,逐步形成多样化、特色化的气象科普场馆体系。实施气象科普品牌创建工程,开展校园气象知识竞赛、宝贝报天气、小小减灾官科普大赛、气象研学等活动,开展社区“防灾减灾气象知识竞赛社区行”“气象专家进万家系列讲座”等品牌创建,打造农村“气象科技下乡”和“气象关注民生,科普助力乡村振兴”品牌。(责任单位:县发改科技局、县气象局、县委组织部、县教育局、县应急局、县农业农村局、县科协,各乡镇人民政府)
16.实施“气象+”赋能行动。推动将基于影响预报的气象服务产品深度融入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以行业需求为导向、气象信息为支撑,构建气象服务与相关行业深度融合的气象服务新业态。加强非煤矿山和危化企业气象安全生产气象服务能力建设,开展非煤矿山雨季三防和危化企业防雷精细化气象服务。推进交通气象预报预警能力建设,开展分灾种、分路段、分线路的精细化道路交通气象服务。围绕全县旅游板块,深度挖掘气候资源禀赋,开展“气象公园”“天然氧吧”“气候宜居城市”“气候康养小镇”“避暑旅游目的地”等特色气候生态品牌创建,提升武乡县文旅资源等级。集约发展面向流域水文、自然资源、林业、卫生、能源等行业用户定量精细的专业气象服务业务。(责任单位:县气象局、县应急局、县自然资源局、县交通运输局、县水利局、县文旅局、县卫体局、县市监局、县发改科技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五)提升气象科技创新发展能力
17.建立健全气象科技创新机制。全面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气象科技创新纳入全县科技创新统筹规划中。推进气象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交通、水利、农业等行业协同发展,鼓励在防灾减灾、生态、农业、能源等方面实施重大科研项目,促进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气象的融合创新,形成具有武乡特色的气象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模式。加强气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融入县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深化气象与重点产业链牵头部门协同合作、联合技术攻关,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责任单位:县气象局、县发改科技局、县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武乡分局、县交通运输局、县水利局、县农业农村局、县工信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18.加强气象人才队伍建设。创新人才发展机制,将气象人才培养纳入当地人才工程和教育培训体系并予以支持。加大县级人才计划和人才奖励对气象领域的支持力度,提升气象领域人才服务质量。鼓励市内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与市气象部门在武乡县气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开展指导交流合作。将气象类职业技能竞赛纳入县级职业技能竞赛目录,定期开展气象职业技能竞赛,促进基层人才队伍素质提升。将气象干部纳入县级干部教育培训计划,推进气象干部与地方干部的横向交流。加强教育培训,推动气象人才队伍转型发展和素质提升。加大先进典型宣传力度,对在武乡气象高质量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责任单位:县气象局、县委组织部、县委宣传部、县人社局、县总工会,各乡镇人民政府)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要加强对气象工作的组织领导,不断完善推动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建立完善工作协调机制,明确责任分工,切实解决气象发展、重大项目建设资金保障和土地使用等关键问题。县气象局要加强与县政府各部门、各乡镇政府的战略合作,牵头建立协同配合的实施保障机制,加强督促指导。
(二)加强政策支持
坚持和完善双重计划财务体制,建立健全稳定的财政投入保障机制。要将高水平气象现代化建设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整体布局,加大对气象事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对发展气象事业所需的基本建设投资和事业经费,纳入政府相关规划和财政预算。加大对基层气象台站和科普教育设施建设的支持保障力度。落实气象部门职工依规足额享受地方政策,保障气象事业发展。
(三)加强法治保障
依法发展气象事业、履行气象职责、管理气象事务。各部门要落实责任,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气象事业协调发展。健全气象标准体系,强化气象标准执行和应用。加强气象法制机构和法治队伍建设,将气象执法人员纳入地方行政执法培训,强化公共气象服务和气象行政管理职能,依法规范全社会的气象活动,为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环境。